迁都南阳-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他为了迁都,对群臣又哄又骗,上演了一出大戏。这出戏如果被拍成电视剧搬上屏幕,编剧可能要被骂上热搜,观众怒斥智商太低。但是这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本文目录

迁都南阳,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他为了迁都,对群臣又哄又骗,上演了一出大戏。这出戏如果被拍成电视剧搬上屏幕,编剧可能要被骂上热搜,观众怒斥智商太低。但是这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孝文帝通过这出大戏,成功迁都。迁都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政治方面的考虑军事方面的考虑

然而,孝文帝英年早逝,没能实现他的理想。他留下的帝国也在他去世35年之后,轰然坍塌。

我们先来看看孝文帝迁都的全过程。

对群臣又哄又骗,成功迁都

那是493年。此时依然是南北朝对峙,南朝是萧道成建立的齐国,而北朝是拓跋家的北魏。

北魏此时是孝文帝当政。孝文帝27岁,已经亲政3年了。为了他心目中的那个宏图大业,他先后做了多项改革: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并仿造**的制度,重新考核官员。

而在他的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都城从荒凉而偏远的平城迁到富庶的中原核心:洛阳。但是他知道,北魏贵族们在平城扎根已久,不会同意他迁都的。

于是,孝文帝使了个小手段,对外宣布:他要御驾亲征,讨伐齐国!

群臣惊呆了:已经太平了十几年了,齐国也没惹咱们,好好地打什么仗呀?

位高权重的皇叔拓跋澄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占卜的卦象说,这次出征不吉利,陛下你不要轻举妄动!

孝文帝说不过拓跋澄,愤怒地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为何要挫败众人的斗志?

连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可见孝文帝真是气昏了头。

拓跋澄却分毫不让:虽说国家是你的国家,我却是国家的臣子,不能任由你任性妄为。

气得孝文帝拂袖而去。

回宫之后,孝文帝单独召来拓跋澄,给他做思想工作。拓跋澄还没踏上台阶,孝文帝就远远地对他说:刚才我不想在朝中吵起来,阻碍我的计划。

孝文帝把自己的计划悄悄告诉了拓跋澄。

《魏书·列传第七中》:车驾还宫,便召澄。未及升阶,遥谓曰:“……任城意以为何如?”

拓跋澄一听,喜出望外,立刻就**了。第二次再商量御驾亲征的时候,态度180度大转弯,坚决地站在孝文帝这边。

众人一看,连之前反对最激烈的皇叔都改变态度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这年秋天,孝文帝带着大军,号称百余万人,踏上了南征之路。

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终于走到了孝文帝心目中的圣地——洛阳。

这是周朝的古都,也是晋朝的旧都。然而经过多年荒废,战火连绵,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孝文帝走在破旧的宫殿里,不由得潸然泪下,念起了《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伤感完了,就该开始办正事了。

大军在路上的这一个月,走得实在是太艰难了。秋风萧瑟,他们从离**城开始,就一直阴雨绵绵,一路上人困马乏。洛阳附近的河流就轻易阻止了这些来自北方的武士的脚步,再想想他们的目的地是跨过长江,更加觉得绝望。

不知道是好不容易到了洛阳,还是孝文帝安排在军中的托儿起了作用,他们实在不愿意再往前走了。

这天,孝文帝披着盔甲,拿着马鞭,骑在马上,下令继续前进。群臣跪在孝文帝的马前,苦苦哀求孝文帝放弃南征。

孝文帝的脸色阴沉得像雷雨之前乌云翻滚的天空:一点雨水,就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吗?

一群王爷和大臣拦在马前,痛哭流涕,试图和孝文帝讲道理。终于,孝文帝的脸色缓和了一些:我率领千军万马来到这里,兴师动众,却要无功而返,后人会怎么看待我?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这里,就一定要办成一件大事,就把新的都城定在这里吧。

他没有给大臣们思考的机会,直接下令: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王爷拓跋休,合理怀疑是孝文帝的有一个托儿,第一时间站到了左边,同意皇帝迁都。

事已至此,很多大臣虽然不想迁都,但是更怕皇帝继续南征,只好认了,不敢提出异议。

《魏书·高祖纪下》:(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颗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这就是孝文帝迁都的全过程。如果编剧把这个**搬上影视屏幕,不了解历史的观众可能会大骂编剧,迁都这么大的事,怎么会如此儿戏,如此草率?孝文帝为了迁都,把群臣骗成这样,真是有失身份。

但这确实是历史上真实的记载。

对他来说,迁都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把都城搬到洛阳,才能进一步实现他那个远大的理想。因此,他不惜放下皇帝的尊严,戏耍群臣,也要让迁都这件事成为既定事实。

那么,孝文帝这个远大的理想是什么呢?

在他的遗诏中可以得到**:

迁都嵩极,定鼎河瀍,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以仰光七庙,俯济苍生。

这是所有乱世中有作为的皇帝共同的理想:

一统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做真正的华夏之主,做**唯一的皇帝!

孝文帝所做的一切:改革,迁都,**,御驾亲征,都是为了完成他的这一个目标。

这一点,在孝文帝写的一首诗里,也可以看出来: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白亮的太阳照耀天地,唯独江南的一块地方照不到。

江南,就是齐国的地盘。那是他一统天下最后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迁都洛阳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呢?

这需要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考虑。

先说洛阳在政治方面的优势。

相比于旧都平城,洛阳主要有3个方面的优势:

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帝国的首都

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这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定下的首都,到孝文帝迁都之日,已经整整97年了。

这97年里,南北朝的局势天翻地覆。

定都平城之时,北魏还只是一个弱小的新兴势力,地盘也不大,连洛阳都不在北魏手上。当时中原最强大的势力,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

那个时候,平城是最适合北魏的选择。

然而,97年过去了。南朝经过好几次改朝换代,变成了萧道成建立的齐国。随着北魏历代皇帝的南征,北魏也越来越强大,疆土不断扩大,边界大幅度南移,洛阳也成了北魏的地盘。

这么一来,平城作为都城,就太偏远了,难以掌控这么大的疆域。

而作为中原核心的洛阳,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平城的人口越来越多,那片土地生产的粮食养不起平城的人口了。如果从中原运粮到平城,成本巨大。

而洛阳所在的中原,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足以养活一个大型城市。

无论从哪方面看,洛阳都是作为都城更合适的选择。

二、迁都洛阳,有利于推进**

孝文帝最有名的成就,就是**。

**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孝文帝喜欢**的生活方式,更是因为学习**的制度和风俗,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才能让北魏入主中原。

从北魏建国开始,就在不断地进行**。孝文帝是其中手段最激烈的一个,连反对**的长子都杀了。

而洛阳,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

中原,是汉文化的核心地区。洛阳,是中原的核心地区。

同时,洛阳也是周朝、东汉、晋朝这些历史上强盛的朝代或大一统王朝的故都,象征意义重大。

但平城的位置就尴尬了,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处,想要彻底**,多少有点困难。

到洛阳去,融入**的文化,像**一样地生活,才能让孝文帝更顺利地推行**措施。

三、定都洛阳,可以避**城的鲜卑旧势力,培养新势力

北魏建都平城97年,旧势力盘根错节。他们扎根已久,就连皇帝都不能轻易动摇他们。然而,他们又不喜欢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的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孝文帝留在平城,无论是进一步的改革,还是**,都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而离**城,搬到洛阳,就算旧势力的部分人可以跟过去,也没法全部转移,他们的影响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孝文帝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培养自己的新势力,大展身手,腾出精力来,一心一意地施展自己的宏图伟业。

除了上面这3个政治上的考虑,选择洛阳,孝文帝还有军事上的考虑。

说来有点搞笑,官员和贵族们含泪同意了孝文帝迁都的要求,是为了让孝文帝不再南征。

而孝文帝选择迁都洛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比平城,洛阳更方便南征。

当时北魏和齐国的分界线,大概在淮河附近,离平城实在太远了。

平城的大军光是走到洛阳,就要耗时一个多月,走到人困马乏,将士们都不愿意再走了,依然看不到前线的影子。

更别提,齐国的都城远在南京,就算军队真能打到那里,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怎么取胜?

而把都城搬到洛阳,离齐国的边境就很近了。

孝文帝从洛阳发兵,攻打齐国,要方便得多,获胜的概率也大很多。

定都洛阳之后,孝文帝3次御驾亲征,取得了很大的战果。而这,如果都城还在平城,是做不到的。

写在最后

为了实现一统南北的理想,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极力推行**。

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在倒计时了。他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完成这一切了。

499年,孝文帝在第3次御驾亲征的时候,就已经病得很严重了,是带病出征。

取胜之后,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孝文帝英年早逝,年仅33岁。

而他的迁都和改革,并没有如预想中一样,让北魏变得强大起来,而是埋下了北魏灭亡的伏笔。

孝文帝的改革造成了北魏的动荡,但是他的继承人又没有孝文帝的掌控力,也缺乏足够的能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最终,在孝文帝去世的35年之后,北魏在动荡中灭亡。

虽然孝文帝失败了,但是他的改革却如同在黑暗的长河中点亮一簇火花,最终会照亮历史的天空。

最后,结束西晋到南北朝200多年乱世、完成大一统的隋朝,就是从北朝孕育出来的。

迁都南阳-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南阳和漯河哪个城市更适合将来发展?

漯河与南阳同为地级市,单就综合实力而言,南阳居省内第四,漯河第八。

南阳面积广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中草药之乡。漯河建市较晚,发展飞速,魅力之都,食品名城。楼下所言的迁都南阳一事,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漯河与南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各有个的优势,做生意在区位选择上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和市场,我认为南阳侧重于成本,漯河侧重于市场,望您慎重选择。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将陵墓修在烂泥滩里?

准确点讲,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建在黄河滩涂,俗称河滩,而非烂泥滩,这也是刘秀原陵三大奇观之一。这奇就奇在,多数帝王的陵寝均建在翠峦环抱、谷峰相映的环境优美之地,而刘秀的陵墓竟建在了距离黄河仅有200米的河滩,环境既不优美,而且有被黄河水淹的风险。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近2000年来,原陵既没有被盗过,也没有遭到水淹,环境反而越来越优美,前来观瞻者更是络绎不绝。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将陵墓修在烂泥滩里?

说到光武帝刘秀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个人不简单,故事很多非常的有意思,最近小编又看到一件事情,话说这个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好像在烂泥滩里面,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故事也还是有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原因吧!

古代人非常重视身后之事,丧葬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作为帝王的丧葬更是与众不同,古代帝王大多拥有极其奢华的陵墓,他们希望**后也能拥有生前的奢华的生活,而且更有迷信的帝王认为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甚至可以让自己成仙得道。所以,历朝历代的皇陵大多都建在风水极佳之地。

古语有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山,可以算得上是中原地区风水极佳的位置,汉朝大多数帝陵都建于此地。但是就有这样一位皇帝,明明守着北邙山,却把自己葬在了黄河边,他就是被称为“位面之子”的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之所以被称作“位面之子”,实在是他的运气太好了,总感觉上天都在帮助他。

昆阳之战,王莽几十万军队却遇上了天降陨石,几十万军队瞬间分崩瓦解,“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后汉书》)

但是光有陨石还不够,就在刘秀准备出兵的时候忽然“会大雷风,屋瓦皆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刘秀还没有出兵,天上就忽然狂风大作,打雷暴雨皆至,河水暴涨,飞沙走石,王莽的军队哪里见过这样恐怖的天气,一时间,人人争相践踏,还没等到刘秀出兵,就已经**伤大半。最终,自然是刘秀大获全胜,从此王莽一蹶不振。虽然有点玄幻色彩,但史书却是如此记载。

刘秀的好运气,当然不止于此,刘秀在家中排行老三,他们军队中的头领是他的大哥刘伯升,但是刘伯升风头太盛,被皇帝刘玄和绿林军头目一起设计杀**了,所以刘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军队的首领。后来,刘秀与刘玄分裂,自立为帝,史称汉光武帝。

作为“位面之子”,他的好运气似乎并没有随着他的**亡而停止,刘秀在生前就指定了他**后陵墓的位置,古代皇陵大多讲究枕山臂江,以开阔雄伟的陵墓显示自己的唯我独尊。

汉朝皇帝大多选择在北邙山上修建陵寝,而且都想要建在北邙之巅,俯瞰滚滚黄河,但是,刘秀却一反常态,并没有把陵墓建在北邙山上,而是建在了黄河滩上,背靠黄河面朝北邙。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位面之子”一反常态的选择了自己的陵墓呢?

在洛阳地区有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刘秀的儿子刘庄是个叛逆少年,总是不听他爹的话,他爹让他往东,他就得往西,本来刘秀是想葬在北邙山上的,但是他害怕自己的儿子在他**后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故意说自己想要葬在黄河边上,但是谁知道,刘秀**后他的儿子刘庄忽然醒悟,认为自己之前顶撞父亲的行为非常不对,父亲**后这最后一桩心愿,自己一定要帮他达到,所以就按照刘秀选定的位置把他葬了下去。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根本是毫无根据的,早在刘秀去世之前就已经选定了陵墓位置并且早在建武二十六年就已经开始修建了,刘秀的儿子刘庄也并不是什么叛逆少年,而且非常孝顺,否则他也做不了皇帝。

根据专家分析,刘秀的陵寝虽然看似风水不佳,却大有来头,传说这里曾经是河图洛书的出现之处,刘秀把陵寝选在这里,也许是想沾一沾龙马和神龟的瑞气,好将来庇佑大汉子孙。

总结:刘秀的陵墓虽然建在黄河边上,黄河在2000多年来数次改道,却至今安然无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且刘秀的陵墓四米以下全是水,据说刘秀下葬的时候就是用大铁链子栓住棺椁的四个角把刘秀葬在了水里,所以刘秀的墓葬也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也许这也是刘秀好运气的延续吧!

东汉和魏晋为何不定都长安而定都洛阳?

谢邀,应该提问:夏、商、西周、东周为啥不定都长安,而定都洛阳? 西汉高祖刘邦为啥定都洛阳又迁都关中地区?

据我的看法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自古之都,有利于控制全国。 西安居西北一隅,有山险可得,即使丢失全国,也可退守一方。

这也是自古帝王意识到的,举几个例子:

《竹书纪年》:“无事则都洛师,宅土中,以号令天下;有事别居关内,阻四塞以守,竭尝不据形胜以临制天下哉。”

隋炀帝:“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

唐玄宗:“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固; 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

另外部分西安网友篡改历史,**事实,造谣撞骗,令人嗤之以鼻。(今日头条上的:清乐堂、大唐神都、天道TD等等就是例子)

陕西官方也是罪魁祸首,为了提高西安的知名度,盲目的效仿洛阳,宣传十三朝古都,以下是2016年最新人教版历史课材,请西安网友去找找你们所谓的十三个朝代。

接下来列举两本吉林大学出版社的教材

司马迁:“有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三代指的夏、商、周)

金朝河南人口?

5000万人口

河南的人口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金国实施的一项制度。这种制度就是金国实行的猛安谋克制度。

北宋末年,东北的女真人逐渐兴起,强大。女真人先是联合北宋灭了辽,然后又对北宋用兵,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将北宋灭了,并将北宋徽钦二帝掳至北地。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渡过长江,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权,继续和金朝对抗。

金国灭了北宋之后,学习汉制,国力逐渐强大,到了金世宗时期,金国的国力达到全盛。但是金并不满足于偏安北方地区,它早就对南方汉地的富庶和繁华垂涎三尺,觊觎已久。到了海陵王完颜亮时期,这位夸口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金朝皇帝,将金的帝都迁到了中都,也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随着帝都的南迁,金在东北的很多人口也跟着南迁到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一带,而这些人口的主要来源就是金的猛安谋克。这是河南人口的第一次大规模增长。

何为猛安谋克,这是金的一种制度,也是金户口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金建国后,将原来群牧的牧民编为猛安谋克。300户为一个谋克,10个谋克为一个猛安。如果用汉地的思维来解释猛安谋克的话,一个谋克相当于汉地的一个村子,一个猛安就相当于汉地的一个乡或者一个镇,在南宋时期可能是一个县。这些猛安谋克是金朝骑兵的主要来源,他们南迁到北京附近后,插住在原来汉民的中间,战时为金朝出征,闲时就游手好闲,他们不进行农业生产,主要靠居住地的汉民养着。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开始筹划着对金朝用兵。1211年,铁木真在精心准备了5年之后,开始南下中都进攻金朝,此时的金国已经内忧外患,破碎不堪。在和蒙古的战争中,金朝胜少败多,而南宋也已经不把金放在眼里了,为了生存,公元1214年,金迁都汴梁,数以几十万计的猛安谋克再次跟着金国朝廷从中都迁到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这次迁到河南的猛安谋克远比上一次多。这就是河南人口的第二次大规模增长。

猛安谋克迁徙河南后,不久金国就被蒙古灭亡了,金国原来的帝都和国土也都被蒙古占领了,他们无家可归,只好在河南定居,这使得河南的人口越来越多。

金朝猛安谋克的两次大量迁徙河南的行动,给河南带来了众多的户口和家庭,使河南的人口一下子激增到了原来的好几倍,河南的人口基数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时候增长起来的。而金朝的这两次迁都和人口大量迁徙的行动,第一次是金朝自发的美好愿望,第二次却是由于蒙古狠狠地插了一脚,但如果蒙古不插这一脚,金朝的人口迁徙恐怕也是势在必行,只是人口迁徙的目的地就不一定是河南了。

本文目录

迁都南阳,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他为了迁都,对群臣又哄又骗,上演了一出大戏。这出戏如果被拍成电视剧搬上屏幕,编剧可能要被骂上热搜,观众怒斥智商太低。但是这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孝文帝通过这出大戏,成功迁都。迁都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政治方面的考虑军事方面的考虑

然而,孝文帝英年早逝,没能实现他的理想。他留下的帝国也在他去世35年之后,轰然坍塌。

我们先来看看孝文帝迁都的全过程。

对群臣又哄又骗,成功迁都

那是493年。此时依然是南北朝对峙,南朝是萧道成建立的齐国,而北朝是拓跋家的北魏。

北魏此时是孝文帝当政。孝文帝27岁,已经亲政3年了。为了他心目中的那个宏图大业,他先后做了多项改革: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并仿造**的制度,重新考核官员。

而在他的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把都城从荒凉而偏远的平城迁到富庶的中原核心:洛阳。但是他知道,北魏贵族们在平城扎根已久,不会同意他迁都的。

于是,孝文帝使了个小手段,对外宣布:他要御驾亲征,讨伐齐国!

群臣惊呆了:已经太平了十几年了,齐国也没惹咱们,好好地打什么仗呀?

位高权重的皇叔拓跋澄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占卜的卦象说,这次出征不吉利,陛下你不要轻举妄动!

孝文帝说不过拓跋澄,愤怒地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为何要挫败众人的斗志?

连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可见孝文帝真是气昏了头。

拓跋澄却分毫不让:虽说国家是你的国家,我却是国家的臣子,不能任由你任性妄为。

气得孝文帝拂袖而去。

回宫之后,孝文帝单独召来拓跋澄,给他做思想工作。拓跋澄还没踏上台阶,孝文帝就远远地对他说:刚才我不想在朝中吵起来,阻碍我的计划。

孝文帝把自己的计划悄悄告诉了拓跋澄。

《魏书·列传第七中》:车驾还宫,便召澄。未及升阶,遥谓曰:“……任城意以为何如?”

拓跋澄一听,喜出望外,立刻就**了。第二次再商量御驾亲征的时候,态度180度大转弯,坚决地站在孝文帝这边。

众人一看,连之前反对最激烈的皇叔都改变态度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这年秋天,孝文帝带着大军,号称百余万人,踏上了南征之路。

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终于走到了孝文帝心目中的圣地——洛阳。

这是周朝的古都,也是晋朝的旧都。然而经过多年荒废,战火连绵,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孝文帝走在破旧的宫殿里,不由得潸然泪下,念起了《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伤感完了,就该开始办正事了。

大军在路上的这一个月,走得实在是太艰难了。秋风萧瑟,他们从离**城开始,就一直阴雨绵绵,一路上人困马乏。洛阳附近的河流就轻易阻止了这些来自北方的武士的脚步,再想想他们的目的地是跨过长江,更加觉得绝望。

不知道是好不容易到了洛阳,还是孝文帝安排在军中的托儿起了作用,他们实在不愿意再往前走了。

这天,孝文帝披着盔甲,拿着马鞭,骑在马上,下令继续前进。群臣跪在孝文帝的马前,苦苦哀求孝文帝放弃南征。

孝文帝的脸色阴沉得像雷雨之前乌云翻滚的天空:一点雨水,就能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吗?

一群王爷和大臣拦在马前,痛哭流涕,试图和孝文帝讲道理。终于,孝文帝的脸色缓和了一些:我率领千军万马来到这里,兴师动众,却要无功而返,后人会怎么看待我?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这里,就一定要办成一件大事,就把新的都城定在这里吧。

他没有给大臣们思考的机会,直接下令: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王爷拓跋休,合理怀疑是孝文帝的有一个托儿,第一时间站到了左边,同意皇帝迁都。

事已至此,很多大臣虽然不想迁都,但是更怕皇帝继续南征,只好认了,不敢提出异议。

《魏书·高祖纪下》:(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颗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这就是孝文帝迁都的全过程。如果编剧把这个**搬上影视屏幕,不了解历史的观众可能会大骂编剧,迁都这么大的事,怎么会如此儿戏,如此草率?孝文帝为了迁都,把群臣骗成这样,真是有失身份。

但这确实是历史上真实的记载。

对他来说,迁都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把都城搬到洛阳,才能进一步实现他那个远大的理想。因此,他不惜放下皇帝的尊严,戏耍群臣,也要让迁都这件事成为既定事实。

那么,孝文帝这个远大的理想是什么呢?

在他的遗诏中可以得到**:

迁都嵩极,定鼎河瀍,庶南荡瓯吴,复礼万国,以仰光七庙,俯济苍生。

这是所有乱世中有作为的皇帝共同的理想:

一统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做真正的华夏之主,做**唯一的皇帝!

孝文帝所做的一切:改革,迁都,**,御驾亲征,都是为了完成他的这一个目标。

这一点,在孝文帝写的一首诗里,也可以看出来: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白亮的太阳照耀天地,唯独江南的一块地方照不到。

江南,就是齐国的地盘。那是他一统天下最后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迁都洛阳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呢?

这需要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考虑。

先说洛阳在政治方面的优势。

相比于旧都平城,洛阳主要有3个方面的优势:

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城已经不适合作为帝国的首都

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大同市。这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定下的首都,到孝文帝迁都之日,已经整整97年了。

这97年里,南北朝的局势天翻地覆。

定都平城之时,北魏还只是一个弱小的新兴势力,地盘也不大,连洛阳都不在北魏手上。当时中原最强大的势力,是慕容垂建立的后燕。

那个时候,平城是最适合北魏的选择。

然而,97年过去了。南朝经过好几次改朝换代,变成了萧道成建立的齐国。随着北魏历代皇帝的南征,北魏也越来越强大,疆土不断扩大,边界大幅度南移,洛阳也成了北魏的地盘。

这么一来,平城作为都城,就太偏远了,难以掌控这么大的疆域。

而作为中原核心的洛阳,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平城的人口越来越多,那片土地生产的粮食养不起平城的人口了。如果从中原运粮到平城,成本巨大。

而洛阳所在的中原,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足以养活一个大型城市。

无论从哪方面看,洛阳都是作为都城更合适的选择。

二、迁都洛阳,有利于推进**

孝文帝最有名的成就,就是**。

**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孝文帝喜欢**的生活方式,更是因为学习**的制度和风俗,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才能让北魏入主中原。

从北魏建国开始,就在不断地进行**。孝文帝是其中手段最激烈的一个,连反对**的长子都杀了。

而洛阳,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

中原,是汉文化的核心地区。洛阳,是中原的核心地区。

同时,洛阳也是周朝、东汉、晋朝这些历史上强盛的朝代或大一统王朝的故都,象征意义重大。

但平城的位置就尴尬了,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界处,想要彻底**,多少有点困难。

到洛阳去,融入**的文化,像**一样地生活,才能让孝文帝更顺利地推行**措施。

三、定都洛阳,可以避**城的鲜卑旧势力,培养新势力

北魏建都平城97年,旧势力盘根错节。他们扎根已久,就连皇帝都不能轻易动摇他们。然而,他们又不喜欢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的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孝文帝留在平城,无论是进一步的改革,还是**,都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而离**城,搬到洛阳,就算旧势力的部分人可以跟过去,也没法全部转移,他们的影响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而孝文帝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培养自己的新势力,大展身手,腾出精力来,一心一意地施展自己的宏图伟业。

除了上面这3个政治上的考虑,选择洛阳,孝文帝还有军事上的考虑。

说来有点搞笑,官员和贵族们含泪同意了孝文帝迁都的要求,是为了让孝文帝不再南征。

而孝文帝选择迁都洛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比平城,洛阳更方便南征。

当时北魏和齐国的分界线,大概在淮河附近,离平城实在太远了。

平城的大军光是走到洛阳,就要耗时一个多月,走到人困马乏,将士们都不愿意再走了,依然看不到前线的影子。

更别提,齐国的都城远在南京,就算军队真能打到那里,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怎么取胜?

而把都城搬到洛阳,离齐国的边境就很近了。

孝文帝从洛阳发兵,攻打齐国,要方便得多,获胜的概率也大很多。

定都洛阳之后,孝文帝3次御驾亲征,取得了很大的战果。而这,如果都城还在平城,是做不到的。

写在最后

为了实现一统南北的理想,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极力推行**。

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在倒计时了。他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完成这一切了。

499年,孝文帝在第3次御驾亲征的时候,就已经病得很严重了,是带病出征。

取胜之后,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孝文帝英年早逝,年仅33岁。

而他的迁都和改革,并没有如预想中一样,让北魏变得强大起来,而是埋下了北魏灭亡的伏笔。

孝文帝的改革造成了北魏的动荡,但是他的继承人又没有孝文帝的掌控力,也缺乏足够的能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最终,在孝文帝去世的35年之后,北魏在动荡中灭亡。

虽然孝文帝失败了,但是他的改革却如同在黑暗的长河中点亮一簇火花,最终会照亮历史的天空。

最后,结束西晋到南北朝200多年乱世、完成大一统的隋朝,就是从北朝孕育出来的。

迁都南阳-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南阳和漯河哪个城市更适合将来发展?

漯河与南阳同为地级市,单就综合实力而言,南阳居省内第四,漯河第八。

南阳面积广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中草药之乡。漯河建市较晚,发展飞速,魅力之都,食品名城。楼下所言的迁都南阳一事,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漯河与南阳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各有个的优势,做生意在区位选择上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和市场,我认为南阳侧重于成本,漯河侧重于市场,望您慎重选择。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将陵墓修在烂泥滩里?

准确点讲,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建在黄河滩涂,俗称河滩,而非烂泥滩,这也是刘秀原陵三大奇观之一。这奇就奇在,多数帝王的陵寝均建在翠峦环抱、谷峰相映的环境优美之地,而刘秀的陵墓竟建在了距离黄河仅有200米的河滩,环境既不优美,而且有被黄河水淹的风险。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近2000年来,原陵既没有被盗过,也没有遭到水淹,环境反而越来越优美,前来观瞻者更是络绎不绝。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将陵墓修在烂泥滩里?

说到光武帝刘秀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个人不简单,故事很多非常的有意思,最近小编又看到一件事情,话说这个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好像在烂泥滩里面,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故事也还是有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原因吧!

古代人非常重视身后之事,丧葬在古代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作为帝王的丧葬更是与众不同,古代帝王大多拥有极其奢华的陵墓,他们希望**后也能拥有生前的奢华的生活,而且更有迷信的帝王认为一个好的风水宝地甚至可以让自己成仙得道。所以,历朝历代的皇陵大多都建在风水极佳之地。

古语有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山,可以算得上是中原地区风水极佳的位置,汉朝大多数帝陵都建于此地。但是就有这样一位皇帝,明明守着北邙山,却把自己葬在了黄河边,他就是被称为“位面之子”的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之所以被称作“位面之子”,实在是他的运气太好了,总感觉上天都在帮助他。

昆阳之战,王莽几十万军队却遇上了天降陨石,几十万军队瞬间分崩瓦解,“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后汉书》)

但是光有陨石还不够,就在刘秀准备出兵的时候忽然“会大雷风,屋瓦皆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刘秀还没有出兵,天上就忽然狂风大作,打雷暴雨皆至,河水暴涨,飞沙走石,王莽的军队哪里见过这样恐怖的天气,一时间,人人争相践踏,还没等到刘秀出兵,就已经**伤大半。最终,自然是刘秀大获全胜,从此王莽一蹶不振。虽然有点玄幻色彩,但史书却是如此记载。

刘秀的好运气,当然不止于此,刘秀在家中排行老三,他们军队中的头领是他的大哥刘伯升,但是刘伯升风头太盛,被皇帝刘玄和绿林军头目一起设计杀**了,所以刘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军队的首领。后来,刘秀与刘玄分裂,自立为帝,史称汉光武帝。

作为“位面之子”,他的好运气似乎并没有随着他的**亡而停止,刘秀在生前就指定了他**后陵墓的位置,古代皇陵大多讲究枕山臂江,以开阔雄伟的陵墓显示自己的唯我独尊。

汉朝皇帝大多选择在北邙山上修建陵寝,而且都想要建在北邙之巅,俯瞰滚滚黄河,但是,刘秀却一反常态,并没有把陵墓建在北邙山上,而是建在了黄河滩上,背靠黄河面朝北邙。

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位面之子”一反常态的选择了自己的陵墓呢?

在洛阳地区有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刘秀的儿子刘庄是个叛逆少年,总是不听他爹的话,他爹让他往东,他就得往西,本来刘秀是想葬在北邙山上的,但是他害怕自己的儿子在他**后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故意说自己想要葬在黄河边上,但是谁知道,刘秀**后他的儿子刘庄忽然醒悟,认为自己之前顶撞父亲的行为非常不对,父亲**后这最后一桩心愿,自己一定要帮他达到,所以就按照刘秀选定的位置把他葬了下去。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根本是毫无根据的,早在刘秀去世之前就已经选定了陵墓位置并且早在建武二十六年就已经开始修建了,刘秀的儿子刘庄也并不是什么叛逆少年,而且非常孝顺,否则他也做不了皇帝。

根据专家分析,刘秀的陵寝虽然看似风水不佳,却大有来头,传说这里曾经是河图洛书的出现之处,刘秀把陵寝选在这里,也许是想沾一沾龙马和神龟的瑞气,好将来庇佑大汉子孙。

总结:刘秀的陵墓虽然建在黄河边上,黄河在2000多年来数次改道,却至今安然无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且刘秀的陵墓四米以下全是水,据说刘秀下葬的时候就是用大铁链子栓住棺椁的四个角把刘秀葬在了水里,所以刘秀的墓葬也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也许这也是刘秀好运气的延续吧!

东汉和魏晋为何不定都长安而定都洛阳?

谢邀,应该提问:夏、商、西周、东周为啥不定都长安,而定都洛阳? 西汉高祖刘邦为啥定都洛阳又迁都关中地区?

据我的看法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自古之都,有利于控制全国。 西安居西北一隅,有山险可得,即使丢失全国,也可退守一方。

这也是自古帝王意识到的,举几个例子:

《竹书纪年》:“无事则都洛师,宅土中,以号令天下;有事别居关内,阻四塞以守,竭尝不据形胜以临制天下哉。”

隋炀帝:“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洛之制所以未暇也。我有隋之始,便欲创兹怀、洛,日复一日,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哽!”

唐玄宗:“帝业初起,崤函乃金汤之固; 天下大定,河雒为会同之府。”

另外部分西安网友篡改历史,**事实,造谣撞骗,令人嗤之以鼻。(今日头条上的:清乐堂、大唐神都、天道TD等等就是例子)

陕西官方也是罪魁祸首,为了提高西安的知名度,盲目的效仿洛阳,宣传十三朝古都,以下是2016年最新人教版历史课材,请西安网友去找找你们所谓的十三个朝代。

接下来列举两本吉林大学出版社的教材

司马迁:“有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三代指的夏、商、周)

金朝河南人口?

5000万人口

河南的人口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金国实施的一项制度。这种制度就是金国实行的猛安谋克制度。

北宋末年,东北的女真人逐渐兴起,强大。女真人先是联合北宋灭了辽,然后又对北宋用兵,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将北宋灭了,并将北宋徽钦二帝掳至北地。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渡过长江,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权,继续和金朝对抗。

金国灭了北宋之后,学习汉制,国力逐渐强大,到了金世宗时期,金国的国力达到全盛。但是金并不满足于偏安北方地区,它早就对南方汉地的富庶和繁华垂涎三尺,觊觎已久。到了海陵王完颜亮时期,这位夸口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金朝皇帝,将金的帝都迁到了中都,也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随着帝都的南迁,金在东北的很多人口也跟着南迁到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一带,而这些人口的主要来源就是金的猛安谋克。这是河南人口的第一次大规模增长。

何为猛安谋克,这是金的一种制度,也是金户口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金建国后,将原来群牧的牧民编为猛安谋克。300户为一个谋克,10个谋克为一个猛安。如果用汉地的思维来解释猛安谋克的话,一个谋克相当于汉地的一个村子,一个猛安就相当于汉地的一个乡或者一个镇,在南宋时期可能是一个县。这些猛安谋克是金朝骑兵的主要来源,他们南迁到北京附近后,插住在原来汉民的中间,战时为金朝出征,闲时就游手好闲,他们不进行农业生产,主要靠居住地的汉民养着。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开始筹划着对金朝用兵。1211年,铁木真在精心准备了5年之后,开始南下中都进攻金朝,此时的金国已经内忧外患,破碎不堪。在和蒙古的战争中,金朝胜少败多,而南宋也已经不把金放在眼里了,为了生存,公元1214年,金迁都汴梁,数以几十万计的猛安谋克再次跟着金国朝廷从中都迁到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这次迁到河南的猛安谋克远比上一次多。这就是河南人口的第二次大规模增长。

猛安谋克迁徙河南后,不久金国就被蒙古灭亡了,金国原来的帝都和国土也都被蒙古占领了,他们无家可归,只好在河南定居,这使得河南的人口越来越多。

金朝猛安谋克的两次大量迁徙河南的行动,给河南带来了众多的户口和家庭,使河南的人口一下子激增到了原来的好几倍,河南的人口基数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时候增长起来的。而金朝的这两次迁都和人口大量迁徙的行动,第一次是金朝自发的美好愿望,第二次却是由于蒙古狠狠地插了一脚,但如果蒙古不插这一脚,金朝的人口迁徙恐怕也是势在必行,只是人口迁徙的目的地就不一定是河南了。

免费领取99套装修效果图
免费获取99套装修效果图,现在预约,客服稍后会直接发到您邮箱
填写您的称呼
填写您的联系方式
填写您房屋所在的城市

原创文章,作者:一品装修百科网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aibaxian.cn/949.html